天山網訊(記者薑伊飛 李秀萍報道)塔克拉瑪乾沙漠南緣與昆侖山北麓之間400 餘平方公里的亘古荒原上,坐落著十四師二二四團。
  十年來,一批又一批來自祖國各地的年輕人來到這裡。寒來暑往,有些人走了,但更多的人選擇留下,繼續書寫著自己的兵團故事。
  “如今,我是個地道的兵團人了”
  二二四團副團長劉多紅是一個地道的西北漢子,在甘肅長大的他見慣了風沙、黃土∩2002 年,剛剛從東北林業大學畢業的劉多紅乘車輾轉來到二二四團時,還是被眼前的景象嚇了一跳。
  “一個大工地”——這是劉多紅對二二四團的第一印象。
  當時,二二四團還叫“皮墨墾區籌建處”,正處於基礎設施建設時期,處處都是塔弔和挖掘機。與人相伴的,白天是機器的轟鳴聲,夜晚是風沙的呼嘯聲。
  自以為能吃苦的劉多紅決定留下來:“越是條件艱苦的地方,越能鍛煉人。”
  那時候,一個國家重點大學的畢業生,在二二四團算是“稀有動物”,可劉多紅卻比普通職工還要辛苦。他每天都要奔波幾十公里,鑽進沙漠戈壁,察看地形、土壤,再確定種植方案。整整半年時間,在風沙的陪伴下,劉多紅逐漸熟悉了當地的情況。
  每天的工作任務很多,可劉多紅從來沒有抱怨過:“只有享不起的脯哪有吃不了的苦。只要把心思都放在工作上,什麼苦都忘了。”朴素的言語中,透露著一個初入兵團的年輕人對“兵團精神”的理解。
  在同事和領導眼中,劉多紅這個出生於甘肅農村的小伙子,有一份難得的犟勁,從沒有在工作面前認過輸。
  有一次,劉多紅忙完手頭的工作已是凌晨了,為了檢查值夜班的職工是否在崗,他又獨自一人徒步十幾公里向值班處進發。還沒走到值班處,他就聽到了流水聲,原來職工們都睡著了,沒有及時轉移灌溉水管。劉多紅沒有叫醒他們,自己拿起工具進行疏水。“我一個人能處理,職工們也很辛苦。”
  “如今,我是個地道的兵團人了。”劉多紅驕傲地說。
  是什麼讓他留下來劉多紅自己也說不清。也許是二二四團街道兩旁他親手種下的行道樹吧,也許是沙漠邊一片片凝聚了他智慧和汗水的良田吧……二二四團的建設者、成長的見證人,這是最讓劉多紅捨棄不下的“特殊身份”。
  “我來和你打個賭”
  “我來之前,根本不瞭解兵團。”二二四團公交建商科副主任劉娟笑著說起自己的故事。
  十年前,在經歷了四天的路程顛簸之後,劉娟到達了二二四團。
  從小,劉娟就沒怎麼吃過苦。知道寶貝女兒在遙遠的新疆找了工作,劉娟的父親“嚇唬”她:“新疆條件很苦,你待不了兩天就得回家!”可劉娟卻偏偏要和父親打個賭:“我來和你打個賭,其他人都能在這裡生活、工作,怎麼我就待不下去了”
  很快,考驗劉娟的時候到了。2004年9 月,十四師工程建設管理局要對各個團場進行工程稽查,二二四團有許多專業材料需要整理彙總,還需要提交工程報告。讓劉娟自己都感到意外的是,領導將這個重要的任務交給了初出茅廬的她。
  接下來的40 餘天,年輕的劉娟憋著一股勁兒,將疲憊和不適應拋諸腦後,她每天第一個到辦公室,最後一個下班。劉娟不停地學習、記錄、整理,爭取每一個細節都達到完美,不讓人挑出刺來。
  金秋10 月,二二四團的職工們收穫了果實,劉娟也收穫了屬於自己的“ 果實”:她負責的二二四團工程報告獲得了師工程建設管理局檢查人員的一致好評。
  “工作上我從不偷懶,可對待孩子,我的心中有愧疚。”說起自己年幼的孩子,倔強的劉娟眼眶濕潤了。
  懷孕初期,正趕上團里軍訓,劉娟每天和民兵們一起爬高上低、長跑拉練。懷孕期間,劉娟正常工作,從未遲到、請假。生完孩子,本來有3 個月產假的她,只在家休息了20 餘天,連月子都沒做完就回到了日夜牽掛的工作崗位。劉娟說:“科室人手少,我在家裡躺著,著急!”
  “團場的事就是自家的事”
  2003 年7 月,黨學敏正式成為皮墨墾區一分場(現在的二二四團一連)的一名技術員。
  那時,黨學敏所住的宿舍是一間平番開門見沙包、出門沒有路。白天氣溫極高,他只能往地上潑一盆水降降溫。晚上房間里悶熱,可他也不敢開窗戶,因為夜裡風沙極大,開了窗戶沙土就進屋了。
  說是技術員,可每天黨學敏都要待在田裡,指導職工種植、改土。
  “風沙常常會呼嘯著鋪天蓋地而來。
  這時,大家就把上衣掀起來蒙在頭上,可是,砂石打在背上也很疼。有時風沙太大,大家就躲在閥門井下聊天,現在想想還挺有意思的。”看得出,當初那段歲月已經成為了黨學敏心中一段美好的回憶。
  扎根兵團十餘年,黨學敏早就“把團場的事當成自己家的事。”
  黨學敏是一個細心的人,他將這份細心用在工作中。有時在上下班的途中,看到林帶、綠地上的噴灌設施漏水,他便馬上去檢查設備、接好漏水的水管。有人說他多管閑事,漏幾滴水有什麼關係∩黨學敏有自己的想法:對二二四團這個建在沙漠邊的團場來說,水是極其珍貴的資源。
  “現在有自來水不珍惜,等到無水可用的時候怎麼辦如果是自家水龍頭漏水,大家肯定就急著修了。”黨學敏說,團場就是我的家,家裡的設施當然有義務管理好。
  十幾年來,黨學敏和職工群眾一起,細心呵護和建設著二二四團。
  和許多人一樣,黨學敏也曾有過“出走”的念頭∩是在考上了公務員後,他卻默默地放棄了。因為他捨不得信任和關心他的領導、同事,捨不得和他一起奮鬥的職工群眾……“留下來!”這是黨學敏的答案,也是無數扎根兵團的年輕人的答案。
  也許,每一位扎根兵團的年輕人身上,都有一個平凡而感人故事。在兵團,有千千萬萬個劉多紅、劉娟、黨學敏,他們於沙漠深處開闢綠洲、在戈壁盡頭建設家園,無悔奉獻著青春。
  十年堅守只為守望理想
  二二四團,對於不瞭解它的人,不過是兵團眾多團場中不起眼的一個。而在劉多紅、劉娟、黨學敏他們心中,這是他們播種夢想、收穫希望的地方。十年前,他們抵達二二四團的時候,這裡還是一片連綿沙丘;十年後,他們用青春與心血澆灌的土地,已成為沙漠邊緣一片充滿生機的綠洲。
  初來時,他們正值芳華,像蒲公英一樣被分配到基層工作崗位上。不同於在大城市裡工作的昔日同窗們,他們或許要在烈日下步行十幾公里、或許要手拿鋤頭開墾土地、或許要一人承擔數人的工作……愈歷苦、愈覺甜,在惡劣的自然條件與艱苦的生活條件的雙重考驗下,他們仍然堅定地腳踩大地,踏實勤勞踐行本職工作,投身團場建設。
  這些年輕人何曾沒有嚮往過繁華喧鬧的都市,可他們明白,“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他們吃苦耐勞、艱苦奮鬥,十年裡,這些來自五湖四海的年輕人失望過、氣餒過,十年裡,多少人來了又走,他們卻如同挺拔的白楊,始終堅守在沙漠邊緣守望理想。
  “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兵團即將在光榮與夢想中完成一個甲子的輪迴。回望歷史,多少年輕人將青春奉獻給屯墾戍邊這項偉大的事業。
  如今邁入新的徵程,我們期待有更多青年懷揣理想來到兵團,為兵團事業奉獻最美的年華。  (原標題:扎根二二四團的大學生們的故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y39jyran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